QQ:912041299 微信号:0755-tms

联系我们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 闻●时 事
互联网医院是建立医联体的快速路径,深度解构微医模式
发布日期:2017-04-18 20:49:42    点击量:865

  国务院于4月12日召开常务会,专题部署医联体推进工作,这是国务院首次在常务会上系列部署国家医联体建设,并明确提出四项建设要求和执行路径,将出台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各地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通过分析四项建设要求:

其一,破除行政区划等限制

其二,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资源共享

其三,加快家庭医生签约

其四,医联体内医生流动无限制,基层诊疗量加入考核

  不难发现,推行医联体的本质其实是通过纵向的资源整合和横向跨区域的联动,实现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互联网医院是建立医联体的快速路径

   相比传统路径的医联体而言,基于互联网建设的医联体似乎已经成为建设医联体的快速路径。从大致方向上看,互联网医院的医生可以实现多点执业、团队医疗、远程医疗,而包括影像、检查检验、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共享等都可实现互联共享。

   不过,基于互联网构建的医联体能否运营好,其核心还在于利益机制,包括线上线下的运营、医保的联动和绩效激励机制等,进而才能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学科共建、在线协作、培训等职能,提升基层机构的能力,最终实现分级诊疗目标。

  通过分析已有的互联网医院模式,动脉网(微信号:vcbeat)发现已经落地19家互联网医院的微医是有代表性的互联网医联体,特以微医为例,进行解读。

开过往的资料,我们发现微医在2016年4月就提出以“互联网医联体助力分级诊疗千县行动”的计划,同年10月,微医董事长廖杰远在昆明举行的中国药店高峰论坛上,抛出过“互联网医院升级为互联网医联体是分级诊疗最终落地路径”这样的观点。

  直到半年之后,国家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这期间,微医通过升级传统医院成为互联网医院,各省互联网医院在区域内向下连接成为纵向的医联体平台、与各省之间形成跨区域的医联体平台,满足了各级医疗机构建设医联体的需求,帮助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从这点来看,微医的平台俨然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医联体。

  通过模式分析,我们发现微医的医联体主要实现了线上和线下三类医疗资源的整合与互通。

第一层是将全国重点医院、专家、专家团队的资源聚集,通过互联网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第二层是在全国19个省市建立了互联网医院。每个互联网医院都实现了上下级连接;

第三层是在已经覆盖全国12000个基层接诊点的基础上,深度连接全国县中心医院和基层医疗点,形成医联体矩阵。

覆盖多种形式医联体,形成组织矩阵

  不久之前,微医又发布了 “311计划”,即在全国各省市已上线的19家互联网医院基础上,未来深度连接全国1000家省市县中心医院和10万个基层医疗点,围绕着“医联体、医共体和学科联盟”三种医联体组织形式形成服务矩阵。

  在省市县中心医院的互联网医院组织形式,通过输出硬件+软件+平台+服务+医疗互联网应用,成为各省市的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在医联体内,以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吸纳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参加,从内在机制上推动优质源向基层延伸。

  以乌镇互联网医院与甘肃省二院共建的甘肃省互联网医院为例,这家互联网医院主要连接省市县乡甚至村等各级医疗机构和医生,实现了联合体内医疗机构在检查检验结果、电子病历、远程查房等方面的共享与业务协同。

  在各个县市领域内建设医共体,为县域提供远程诊疗系统、远程会诊系统、远程转诊系统和云病历系统。针对医保支付改革中的医保结算问题,互联网医院也已经有成熟的解决方案,通过转诊系统建立对患者治疗过程的全流程管理,以信息化的方式对接医保支付平台,实现各医疗机构和医保支付单位“治信息同步、医保审核同步”。

  医疗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发挥县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远程医疗,实现全国资源向县级下沉,将互联网医院业务紧贴基层。目前,这种建设模式已经在河南光山县等落地,通过互联网实现“大病不出县”。

  “学科联盟”是微医围绕专科搭建的纵向互联网医院体系,以学科为切入点,整合学科专家资源,开展互联网医院平台筹建、信息技术、配套的诊疗设备以及后期的运营.让学科内专家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医院与医院间、医生与患者间的远程诊疗、电子病历共享、在线医嘱、电子处方、远程医疗教学、远程协作等互联网医疗服务。目前,微医在骨科、肿瘤以及耳鼻喉等学科启动了互联网专科医院运营。此外,以乌镇互联网医院为核心,微医还构建了当前国内最大规模的远程医疗协作网络。

  首先,改进传统远程会诊模式。远程会诊运作的基础是医疗专家,而成功与否则需要通过远程会诊是否高效进行验证。乌镇互联网医院现有11个互联网远程会诊中心覆盖28个临床科室,包括戴尅戎院士带队的骨科中心,彭淑牖教授和倪泉兴教授带队的胰腺中心,蔡三军教授带队的大肠癌中心等。在此医疗资源基础上,微医优化了分诊路径,将来自连接医院的大量远程会诊需求通过符合医学专业的分类匹配,精准输送到专家团队中。除了专科内的精准匹配外,微医还开发出多学科远程会诊模式,针对复杂病症,邀请相关专科医生联合会诊,有效支持本地医生开展诊疗工作。其次,面对现在基层具备检验能力、检测设备而缺少诊断能力的现状,微医提供了远程诊断解决方案。

   虽然医疗机构内对检验检测结果的诊断已经成为具有较高标准化流程的工作环节,但是在网络上重构诊断环节仍存在较高门槛,基层机构无法自行搭建。微医的解决方案着重疏通信息传递渠道和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有效提升本地医疗设备的利用效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如何解决医联体信息不匹配的难点?

  医联体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根据过往的经历,最直接的难点是,由于医联体内部各个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建成时间不同,数据格式与标准不一,软件厂商、系统技术构架各异,系统之间接口繁多,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难以直接实现业务流程整合和医疗信息共享,从而影响远程会诊、预约挂号、相互转诊等工作,阻碍其整体作用的发挥。重建HIS系统成本过高,且需要解决多种矛盾。

  医联体内部协调成本过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以往的解决方案通常是从组织形式上让各成员成为一个机构,但现实来看,一体化需要首先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而另一方面即使是整合成一个机构,各成员机构实体仍然是分别存在,仍然需要一体化行动的技术解决方案。

   其次,信息互通后,医联体还面临提高信息使用效率难题。医联体内患者信息,包括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和诊治信息、医检报告等均可无障碍共享,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医疗检查的种类和次数,还有利于根据患者历史数据来准确掌握和预判病情及其发展趋势,提高诊疗效率,从而使患者得到综合质量较高的医疗服务。

   针对这些主要矛盾,微医以信息带动医疗资源配置,构建信息协调机制,首先需要突破的当前信息医疗机构相互割裂的信息孤岛状态。

   互联网医联体通过连接医疗机构HIS系统方式,形成了一种兼具双向管理与技术协作能力的医联体组织合作模式,且建设规模具备弹性特点,最多纵向延伸覆盖省、市、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5级医联体组织。变成以一家中心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若干基层医疗机构,构建“1+X”医联体。

   在上海闵行医联体模式中,就是利用嵌入系统实现了“连接”。在闵行社区中,为了实现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转诊,微医以嵌入到家庭医生工作站的转诊页面的方式,在医院内网环境实现整个预约转诊的流程。

   这一解决方案基于微医的柔性接入技术,一套统一的接入框架兼容各种系统,保证接入模块的整体稳定和性能,对第三方的各种差异化接口均能有效适应。 互联网医联体构建的是即兼顾区域内医联体医疗资源的有效调度,又兼顾为需要跨区域协作的疑难重症患者开放医联体间医疗资源精准调度的模式。

   微医依托乌镇互联网医院,为医联体内的上下级医生提供一系列互联网工具,包括远程诊疗系统、远程会诊系统、远程转诊系统、云病历系统、支付结算系、远程培训系统六大系统与硬件设备,保障由医生发起远程医疗、转诊需求,建立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和纵向流动机制,将医疗能力贯穿在各个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内。

  同时,还通过在实体机构的云诊室的落地,支持上级医院专家下沉坐诊,方便转诊患者即使回到基层,也能够实体场所里与上级医院的医生进行远程的医疗连续管理。对于转诊连接的市级、县级等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远程数据中心的建设,承担当地医疗资源监控平台职能,实时监控总览当地医院、医生、患者的协作数据,管理在线复诊、远程会诊等医疗服务,强化 转诊协作,建立医联体内牵头机构和成员机构间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面对部分疑难重症,微医还能作为开放平台,为各医联体之间必要的协同交流搭建桥梁,促进医联体与医联体间精准发起疑难杂症的多学科远程会诊,实现医疗能力必要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协作。

 如何保障医联体的顺畅运作?

   以乌镇互联网医院为例,其真正价值应该是搭建一个事物互联、信息互通基础上的连接价值开发。互联网+医疗需要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作为基础,乌镇互联网医院依托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远程诊疗平台及医生协作平台,也是国际上最大的互联网医疗IaaS平台。通过柔性接入、基于大数据的MPI的策略算法、核心影像算法等四大自有核心领先技术,微医互联网医联体平台能够为覆盖省、市、县、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这5级医联体组织,建设安全高效的医联体信息一体化平台。

  医联体建设对各方协同机制的要求非常高,是一个系统性的协作大工程,涉及环节多,协同机制多。它涉及到上下级医疗机构与机构之间,上下级医生与医生之间的转诊、转诊的确认与接收,转诊后的医疗对接,各机构间的费用的结算,诊后持续性的协同医疗质量管理、监测,这些需要由一个综合性管理平台运转。

  互联网医联体建设需要多层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进行接入的集成能力,微医通过一套统一的接入框架兼容各种系统,保证接入模块的整体稳定和性能,对第三方的各种差异化接口均能有效适应。基于大数据的MPI的策略算法,实现了交叉索引信息生成及共享查询,医联体内上下级医生可实时共享患者电子病历。

  针对互联网医联体建设需要具备支持远程诊疗、远程会诊等对远程视频通讯的要求。微医拥有核心影像算法,进行医疗影像数据的转化、压缩、传输,在低带宽需求下实现远程看片。之前微医在南极实施的极地连线,就是对这块的有效考验。

   互联网医联体建设对个人医疗数据拥有极高安全要求,微医医联体平台具备对个人人口健康信息、电子病历、电子医嘱、电子处方等医疗核心数据的安全管理能力,制定了严格的数据保护规范,信息系统符合信息安全三级等级保护资质,并与外部安全组织、网监公安部门有紧密的合作,其中杭州公安网监更是直接派驻警务室支持。

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据动脉网了解,未来,微医互联网医联体还将以更高效、更智能化的手段来解放医生的工作时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区域的医疗数据,替代医生繁重的重复工作部分,在影像学等方面辅助医生进行医疗诊断,缓解医疗产能不足,解放优质医疗资源。关于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致有以下三个场景:

    一是把大医院、大专家从重复性工作解放出来。

   心电、影像、病理等医疗数据都将放在云端,为人工  智能的应用建立基础。在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图像数据、病例首先通过机器进行初审,再由专家进行复核,效率将提升70%以上,这是对专家时间和精力的解放。

    二是面向基层医生的辅助诊疗。

   在成熟的人工智能工具协助下,约80%的常见病治疗和治疗方案可以按照标准诊疗路径完成。剩下约20%的复杂病例,则可通过互联网平台请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协助进行诊断及诊疗方案制定。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后, 80%的诊疗由AI帮助基层医生,20%由专家指导医生,让基层的诊疗水平得到提升。

    三是针对老百姓的自主连续健康管理。

   人工智能系统通过大数据深入学习医疗经验,相当于随身医生,可以作为自助健康管理的工具。通过智能穿戴式设备等方式采集用户的体征数据,根据数据、电子病例和健康档案形成健康画像后,由人工智能进行持续健康监测,并为用户进行健康状态分析,给出建议保健方案。绕连接和运营能力,微医平台现有业务与技术已经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和应用积累了规模的结构化数据,包括大数据平台、电子病历、远程诊疗、检查检验一体机等医学人工智能必须的软硬件,数据每天都在流畅地运行。

 值得期待的互联网医联体

   微医用7年时间积累了丰富而良好的向上向下的资源连接优势,上端有大医院、专家,向下连接了不少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医联体将他们有效连接。据了解,微医的每个医联体都有专业人员运营,线下运营是专业的医疗机构和组织,线上运营负责精准匹配,给线下医院输送对症患者。

   从微医处获得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3月,乌镇互联网医院连接医院2400多家,连接28万多医生,单日接诊量达6.3万人次,其中远程会诊量超过9400单。

以位于在甘肃建的甘肃省互联网医院为例,一年时间连接了200多个乡镇卫生院,已与武威市肿瘤医院、酒钢医院在内的7家市级医院实现HIS系统直连,该平台每月的远程会诊案例达到300多例,超过多数三家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一年的远程会诊量。

    在微医的布局理念里,互联网医联体的建设在区域内首先必须以自建或者共建的方式落地一家实体医疗机构,作为连接各级医疗机构的中枢机构。这家实体医疗机构是域内医疗资源连接的中心,在信息化软硬件和互联网工具的支持下,医联体内协调工作从“协调人的工作”转变为“协调信息的工作”,以此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互联网医联体需要在基层实体机构落地一个云诊室中心,需要配备远程诊疗、远程会诊等系统与设备,履行专家诊室、云诊室、云药房、远程会诊中心、患者服务中心、远程数据中心等功能,建立起基于社区基层的主动连续管理体系。

    由专业的医疗机构发挥技术优势和龙头作用,配置专门的运营人员形成协作,通过精准的线上匹配为线下医疗机构和组织输送对症患者。微医的互联网医联体较好形成了功能互补的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区域服务模式,实现医联体“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复回社区”的设想初衷。未来,随着医学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或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动脉网

下载专区